企业项目管理、ORK、研发管理与敏捷开发工具平台

网站首页 > 精选文章 正文

「AI写网文」工作台升级,体验大变样!

wudianyun 2025-08-03 08:52:07 精选文章 2 ℃

几周前,我在群里通知过,大家先别急着更新「Copilot插件」。然后,还是有小伙伴不小心更了,一脸懵逼

我公众号上出过不少「Obsidian」+「Copilot插件」的教程,用「Obsidian」搭建的 「AI写网文」工作台 嘎嘎好用,可以随心所欲支持各类创作场景。唯一的缺点就是——有一定学习成本,适合动手能力稍强、会写提示词的小伙伴。

于是,很多小伙伴也和我一起用了起来。

近期「Copilot插件」更新到了2.9.4版本,交互上有了一些变化,最大的不同是 调用提示词的方式变了 ,让一些小伙伴很不适应。

我实测了有几周时间,狠狠体验了一把新的交互( 毕竟迟早也得升级),整理成这篇文章,帮大家探探路。

提前说明下,这篇文章提到的更新可能跨了好几个小版本,并不特指2.9.4版本,主要谈变化。

提示词管理大变样

近期更新,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提示词的管理和使用逻辑变了,几个主要的变更点彼此关联,如下:

存储方式

之前「Copilot插件」的提示词分为提示词和 Command 两块,提示词放在笔记仓库的指定文件夹之下,以笔记文件的形式存储,Command则写在配置文件里。

现在,两类提示词全部融合到一起了,都以笔记文件的形式存储,不再存放在配置文件中。

调用方式

之前「Copilot插件」调用提示词有3种方式:

  1. 快捷键 调用,可以在「Obsidian」配置快捷键快速调用提示词。我做的样板包里都会把快捷键配上,这也是我用得最多的方式。

  2. 斜杠(/) 调用,在右侧对话栏的输入位置输入斜杠(/),会唤起和上面快捷键调用同款的选择提示词窗口,选定后提示词会自动填充进输入框里,可以继续和AI对话。

  3. 鼠标右键 应用Command命令,前两种调用的都是(笔记文件)提示词,这种方式则是调用Command里的提示词了。

更新之后,第一种交互方式将不再支持,只能通过右键和斜杠的方式使用提示词,也不再有提示词和Command之分。

配置生效

之前管理提示词,只需要将提示词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下,就可以自动生效。

更新后,如果你创建了新的提示词,需要配置后才能生效。

配置方式是进入【配置】→【Copilot】→【Command】。

这里有2个配置项,【In Menu】和【Slash Cmd】,分别是什么意思呢?

【In Menu】勾选后,这条提示词才会出现在右键菜单里,可以通过右键菜单调用提示词。

【Slash Cmd】勾选后,才可以通过斜杠的方式调用提示词。

所以一般就都选上,想哪样用哪样用。

生成方式

如果你了解过之前的 Command功能 ,就会知道Command的生成和之前调用提示词的生成,交互是不一样的。

Command的生成结果并不会出现在右侧对话栏里,而是有独立的生成窗口。

斜杠调用保持原有的生成方式,依然是在右侧对话栏里生成。

有点割裂,这样只有斜杠调用的提示词能方便地存储历史版本,弹出窗口中生成的内容只能复制、插入、替换。

新的问题

最后是测试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。

给提示词勾选配置之后,会自动带上一些属性信息。

在这之后,如果你开了网盘同步,当你修改了提示词后,再调用提示词,提示词有可能会回退到之前的版本。

解决的办法也比较简单,暂停网盘同步,再次调用,如果提示词变了就按【Ctrl】+【Z】,按到它变成你改的最新版本就行。注意,这个过程中不要关闭笔记仓库,不然【Ctrl】+【Z】也恢复不了。在同步重新开启之前,应该就不会再出现提示词版本回退的问题了。

模型管理升级

除了提示词相关交互上的变化以外,还有一处比较重要的调整,就是模型管理。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点:

添加模型

之前添加模型的方式,需要手动填写模型名、Base URL等各种信息。模型名是大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,很多小伙伴一开始以为可以随便填。

现在「Copilot插件」有了更便捷的添加模型方式,从【配置】→【Copilot】→【Basic】进入【Set Keys】管理页面:

这里有一些常用的供应商,包括DeepSeek在内:

验证过API Key之后,直接点击右侧【Add Model】按钮,会出现选择模型的区域,下拉框里会列出这家供应商所有可选的模型,直接选择后,点击右侧【Add】按钮即可完成添加,不必再费劲填写各种信息啦。

当然,如果是这里没有的供应商,比如月之暗面(Kimi)、通义千问(Qwen)这些,还是需要按照原来的方式添加模型。

模型配置

关于模型的另一大改进,是模型参数不再统一配置,变成各个模型单独配置,且可配置的参数变多了。

原来「Copilot插件」提供温度(Temperature)和输出长度(Token limit)两个统一配置。

温度还好,输出长度我需要经常调,因为Gemini容易出现断流的问题,把输出长度配置为0可以降低这种概率。但是,如果切换模型,比如切换成DeepSeek R1,这一项配置为0就会报错。导致我总得改来改去,很麻烦。

现在,这两个参数的配置位置都到了模型里面。

进入【配置】→【Copilot】→【Model】,点击任意一个模型右边的编辑按钮,即可看到模型的配置项。

新版本不光把输出长度和温度分到了各个模型单独配置,而且新增了Top-P、Frequency Penalty这两个配置项。

这两个配置项是什么意思?

小结

以上,就是近期「Copilot插件」新版本的主要变化。交互上和之前有了不少差异,适应之后感觉其实还好,不再有天塌了的感觉

如果你还心存疑虑,可以先复制一个仓库出来升级体验一下,反正版本是跟着仓库走的,影响不大。
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